【自由時報】〈親師會客室〉聯絡簿簽了沒?


文/林彥佑

我想像著,如果可以拍下每位家長在簽孩子聯絡簿時的神情,30張畫面,30個故
事,一定是個非常有趣的紀錄。

例如

A的爸爸一臉不耐煩地問:「簽哪裡?」便連聯絡簿抄了什麼都不屑一顧,就大剌
剌地簽下去;

B的媽媽忙著生意,只問作業寫了沒、東西帶齊了沒,便蓋起了印章;

C的爺爺看不懂字,只負責掏錢,或是打勾代表簽了名;

D的奶奶患有失憶症,孫子放在桌上的聯絡簿,除非提醒她,否則眼不見為淨,隔
天又是空白一欄;

E的哥哥和E曾經吵過架,火大便把整本聯絡簿全部簽完;

F的姐姐兼代父母職,又在外地半工半讀,每個星期一必須預簽一個星期的份量…。


當然,在這麼多的孩子當中,也一定出現過較令師長安心的。

甲的爸爸堅持簽名一定三個字,免得小六的孩子模仿筆跡;

乙的媽媽堅持看過每一樣作業,等到合格之後,才肯簽名以示負責;

丙的叔叔雖然書念得不多,但是聯絡簿上有錯字,一定會圈起來,連日期、天氣、
星期幾都不遺漏;

丁的阿姨也是老師,所以特別要求丁必須在聯絡簿上,天天寫成語造句、日記和新
聞一則;

戊的外公是個學者,戊的爸爸看完聯絡簿後,外公還必須「複審」,堅持考卷都簽
名、訂正,
作業都沒錯誤了,才放心讓孫子上床睡覺;

己的姑姑每天拿印章蓋章,但是對於老師的留言,經常是滿滿的回應……。


<家長備忘錄>聯絡簿 三方溝通管道

每一個簽名的背後,都是一段故事,或者悲情、或者溫馨、或者難堪、或者圓滿。
不只孩子有個別差異,連父母、監護人都有大相逕庭的個別差異。


有一位母親,焦急又氣急敗壞地問我:「老師,考卷怎麼過了一個星期都還沒有發
?」後來我翻了一星期前的聯絡簿,找到了「證據」,當天孩子寫著:「簽訂數卷
一張」,其母親也打勾表示「看過考卷了」,豈料,孩子告訴我,她的母親簽聯絡
簿時,都是盯著電視螢幕在簽名,打勾則交由孩子「自行完成」,也難怪有些時候
,她的簽名都在欄位外的,有簽名也未必代表已經了解孩子當天的作業狀況。


還有一位父親,每天都按時簽聯絡簿,抄寫事項的地方也都簽名,代表確定孩子完
成了,但隔天來,卻發現孩子的功課依舊零零落落,不是東缺就是西漏。後來從一
些同事口中得知,有些家長在簽聯絡簿的時候,簡直就是閉著眼睛在簽的。


教育,其實不是老師和學生的事而已,也不是只有學校的事,而是家庭與師生共同
配合完成的;如果教師花費了許多心神在拉拔孩子,但回到家,家人卻完全不使力
,甚至將孩子「越陷越深」,我們的孩子怎麼可能向上、向善呢?
 

親師合作是家長參與校務的初步概念,聯絡簿更是親師懇談最便捷的管道;小小的
聯絡簿,可以是孩子心情的抒發,可以是額外附加的學習,更是溝通的橋樑,也是
教師對孩子生活印象的判斷來源。


如果想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,也希望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做功課、一起看著聯
絡簿,孩子不只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更是家庭的珍寶呢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啾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